• 当前位置:首页>>商会新闻
短  讯
梅县籍乡贤上榜!深圳外国语学校原校长龚国祥荣获深圳表彰的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称号!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4  阅读次数:165
内容综合自梅州网、人民日报、深圳外国语学校(有改动)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第一站就前往深圳。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再次考察深圳,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微视频《永不停步》,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原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锐意改革、勇于突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率先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奇迹。
   40年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为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是特区建设者的优秀代表。
   他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贡献突出、影响卓著;他们勇于开拓,敢于拼搏,在攻克技术难关、创新经营模式、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他们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等方面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对万捷等40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
40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中
梅县籍乡贤、深圳外国语学校原校长
龚国祥位列其中




   表彰获得者长龚国祥是梅州市梅县区杰出乡贤,在他的推动下,深圳外国语学校成为教育领域“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的一个活标本。

   龚国祥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荣誉属于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全体师生,属于所有帮助过深圳外国语学校的人。“在深从教36年,我亲眼见证和深刻体会了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并将深圳改革创新的特质,融入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一直深受感动,更自豪自己能够为此付出。非常感谢深圳对我的认可、对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认可,希望未来深圳教育能够进一步、高质量打造成为民生幸福的标杆,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大局服务,继续创造深圳教育发展的新辉煌。”龚国祥说。
    功成不忘家乡,在梅县外国语学校筹建过程中,从校园设计到校长推荐,从干部培训选拔到学校日常管理,龚国祥都尽己所能给予支持和帮助。他说:“我没法在经济上支持家乡,只能打造好这个教育平台,帮助梅州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子,为家乡、为祖国作出更多贡献。”



龚国祥:一切为了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
文章发表于2015年,标题为编者所加

龚国祥:1946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84年来深圳工作。1990年初创办深圳外国语学校,曾任深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深圳市教育局助理巡视员、深圳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深圳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委员。

曾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人民满意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两次获得深圳市“教育系统个人突出贡献奖”、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评“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优秀人物”称号。


我来深圳31年了,其中25年奉献给了深圳外国语学校,期间从未离开过。


在学校15周年校庆庆典上,时任市委副书记李意珍曾这样评价我:“龚国祥同志,他是把外语学校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他的事业追求。”我听了很感动很欣慰,这是对我多年付出的肯定,看到学校从一株新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我对自己说:“一切都值得。”

创业初期锐意进取的龚国祥校长

“ 
我们的住处是“窑洞式”的房子,房顶呈拱形波浪式,只有1个房间,还隔成3段,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要在这狭窄的、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中进行。


主动选择,考进深圳

我之所以主动要来深圳,是因为看好这座城市的未来。

上世纪80年代,我和爱人在惠州博罗县教书。当时对我们来说,有两个地方可供选择:一是深圳,一是珠海。

两处我们都去过,虽然都是经济特区,但考虑到深圳毗邻香港,未来发展前景更好,所以决定来深圳。

可原单位不肯放人。我爱人是县人大代表,我是学校里的一个科组长,都是骨干。我们和学校磨了1年多,见去意坚决,学校才放我们走。但要来深圳,我们还有新的挑战,必须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了才可以调进来。

语文、数学与政治是当时指定的考试科目。对已经38岁的我来说,语文可以靠功底,数学与政治就有些困难了。

那个年纪记忆大不如前,政治知识常常背了又忘;最难的是数学,学数学是20年前的事了,平日工作繁忙,我只能利用课余时间,从初中数学知识重新学起。复习近4个月,我和爱人都很紧张,生怕自己考不上没面子,怕人议论:当初是你们自己要走的,复习了却考不上,重又倒回来。这实在说不过去。

幸运的是,等真正到深圳参加考试时,工作人员说,不考数学,改考英语。英语是我平时的教学科目,也是我擅长的领域。语文、英语、政治三科考试结束后过了段时间,市里就通知我们,说我们符合深圳的条件,给我们发了调令,将我们调到深圳中学(以下简称“深中”)。那是1984年。

那时,深中是广东省重点中学,是深圳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住处是“窑洞式”的房子,房顶呈拱形波浪式,只有1个房间,还隔成3段,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要在这狭窄的、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中进行。

过去在博罗县,我们临水而居,房子有2层,一推开窗,就能见到河流四季变幻的景象。住到“窑洞”里,落差很大,但我们没有怨言,秉持着“深圳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期盼。

那个年代同样存在“读书难”的问题,那么多人从全国各地调来深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好学校读书,学校也想尽量解决孩子们读书的问题,但当时深圳只有10多所中学,所以在深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本来只能容纳50多人的教室,最多的时候坐了60多人,只有将桌椅挪开,才能勉强将教室门关上。

刚来深圳,我儿子该上小学五年级了,深中旁边就是深圳小学,人生地不熟的我前后跑了5趟,儿子才能进去读书。女儿本该上小学一年级,但因为没有学位,只好在幼儿园多读一年。
1997年的深圳外国语学校校门

“ 
 我们向深中借用当时的劳技楼4楼一整层作为校址。这层楼一共有4间房,2间做教室、1间做办公室、还有1间作为学生的活动室。学校就这样办了起来。


教育界的“深圳速度”

进入深圳中学后,我先是从班主任做起,后任副级组长、级组长、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因此,我对教育的各个阶段与每个工作岗位都比较熟悉。

1990年1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市教委的通知,要我陪同市领导赴京津两地考察。

当时,我正带高三的课,工作忙碌。接到通知时,感觉很突兀。等到临行前,市教委才告诉我,是要我陪同时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林祖基考察北京、天津的外国语学校,为创办深圳的外语学校汲取经验。

春节前夕,由林祖基带队,时任市教委副主任廖槎武、中专职教处处长宋尚忠和我一同北上考察。天津是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我第一次见到大雪下北方银装素裹的妖娆,很是兴奋。

考察后,我们发现天津外国语学校确实办得很好,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很强,出路也不错,很多学生可以考上好大学,或直接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外语人才。

不过,当时接待我们的李校长正为一件事犯愁:他们学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学校很希望市里能够给这部分学生中专文凭,但天津市有关部门觉得这很难做,因为中专毕业生是要分配工作的,高中生怎么能享受中专生的待遇?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林祖基一听,深思后即刻承诺:深圳的外国语学校,如果学生考不上大学,就给予中专文凭,方便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他的这个方案后来通过了审批,这是经济特区特事特办的一个事例,反映了市委领导创办外语学校的魄力和对学校的鼎力支持。

不过,这个“权利”我们从来没有用过,因为从第一届开始,所有毕业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是后话。

考察回来,受领导委托,我专门对深圳市外语人才的需求做了一个详细调查。我一人四处奔走,到银行、人事局、市委组织部、市外事办等多家单位和企业去走访,发现深圳市外语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

当年2月中旬,我将这份名为《对深圳市外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上交市委。3月,市委常委会就决定创办外语学校,6月下编制,7月招生,9月就开学。

这为“深圳速度”做出了新的注脚——深圳外国语学校从筹备到开办,整个过程只用了半年时间。一般办学都要先有校址,我们没有校址,也根本没考虑将来校址在哪,是先借地方办起来再说。
1992年,教育局领导到校视察,龚国祥(右一)陪同

50多位学生和4名老师

圳外国语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创建的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省内无现成经验可循,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要办学校,首先得有校址。利用我在深中任职的优势,我们向深中借用当时的劳技楼4楼一整层作为校址。这层楼一共有4间房,2间做教室、1间做办公室、还有1间作为学生的活动室。学校就这样办了起来,校址的问题一直到1992年冬才得到彻底解决。

要开学,还得有学生和老师。我们从为经济特区发展培养更多外语人才的角度去宣传学校,很多家长看了之后觉得,应该让孩子来参加我们的招生考试。

考试分三门: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老师还没到位,英语测试是我亲自出的题目,数学与语文是委托深中的老师帮忙出的。我们就这样招收到了首届50多名学生。

第一批在编4名教师都是经过试教试用精挑细选来的。她们当中的两位来自北京和武汉的两所大学,皆因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提前来深,所以希望到深圳工作,恰巧碰上我们招聘教师,就进来了。

因为时间紧迫,且我的要求比较高,到开学的时候,算我在内,学校只有4名在编教师,其他都是从深中借来的兼职老师。

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尽管蜗居深中一隅,我们还是郑重地举行了开学典礼,在一间教室举办了第一次升旗仪式:往墙上挂一面国旗,全体师生面向国旗唱国歌,进行国旗下讲话。

每每回想起这样的画面,我都很感谢学校最初的这批学生与老师,对比我们现在一校四部、7000多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的确比较差,但老师和学生的心都很齐,都有一股劲,想要将学校办好。

2000年,龚国祥与师生在一起

在实践中学习摸索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最大特色体现在校名上——“外国语”。

我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引进。很多人说:“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校长。”但我认为,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好的学校。所以,我特别注重把好教师入口关,引进教师都要经过面试、试用、考核、转正,才能调进学校。

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学生评教的环节,只有通过学生考核的教师才会招进来。我们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都是从当地知名学校招来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积极为他们创设干事创业的环境,鼓励他们提升专业素养,成名成家。

为保证办学特色,我们在英语教学上也进行了很多探索性实验。

比如,我们直接选用了原版外语教材和全国外国语学校通用的《Look , Listen&Learn》(《看听学》)教材;强调课堂语言实践,老师一定要用全英文教学,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比如,每节课前,都为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英语表演时间;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允许学生走出校园,到公园、到海边去上课,模拟真实情景,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

“ 
1990年,当第一届学生入学3个月时,我想向学生家长和教育局汇报我们的教育成果,便让首届50多位学生全部上场,排了一场1个多小时的英语节目。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人们没有想到,深圳外国语学校能在短短半年内,就让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这样的程度。深圳电视台以“小荷才露尖尖角”比喻同学们的演出,对这次活动播发了专题介绍。

从此,外国语学校就有了每年一度的“外语节”并持续至今。这届学生还参加了第41届国际高尔夫球比赛的翻译和义工工作,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1997年3月20日,美国奥古斯塔公立学校校长来访,在龚国祥(中)的陪同下走访校园

书声琅琅,成果初显

作为一所初创学校,我们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创新的,也不无担心: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通过中考高考的检验吗?结果证明,他们不但没有耽误学习,还考得非常好。1993年中考,第一届毕业生平均成绩居全市各中学之首。

对于学校,对于学生,我倾注全力,甘心付出——“一切为了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是我的教育理念。我一直非常重视毕业班,重视高考,希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1996年3月,就在高三学生紧张备战高考之际,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压力大,我原有的肠胃病越来越严重,发展为溃疡性结肠炎。为了工作,我瞒着病情,没有请假,后来被局里的领导发现,强制我到广州住院。让我感动的是,全校所有的老师都自发从深圳到广州看望我。

作为一名校长,你为学校付出了多少,老师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校长有困难,大家都会来关心。

每位老师来了,我都要向他们打听学生的情况,老师们总让我不要担心,说学生们很好。那年参加高考的共有三个班,都考得非常好,升学率达100%,成绩位列全市前茅。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在外国语学校学习6年的首届学生重本率达70%。6年时间,我天天与这届学生在一起,对每个人印象都很深刻,外国语学校的校风中,至今仍有他们影响过的痕迹。

他们有礼貌、积极向上、有自信、很要强、思想特别活跃,初二时,就开过一个名为“深圳挑战四小龙”的主题班会,对深圳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那时起直至退休,我保持着每日早出晚归的工作习惯,想让老师和同学每天一早到校都能看到校长,感受到校长的关爱。

关注是一种慰藉心灵的力量,有同学毕业多年后见到我还说,当学生时,早上到校看到校长都会很高兴,感觉很温暖。

而我最开心的也是每天早上7:10,站在教室,看着学生与老师在新一天的阳光中陆续走进教室,他们坐定后,会开始进行语文和外语的早读,然后读书声四起。朗朗书声中你能听出他们是多么用心,这让老师很安心,因为在书声中,可以看得见未来。


1992年12月31日,龚国祥参加主题班会课


“ 
培养学生具有以下10种特质:积极探究、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胸襟开阔、懂得关爱、勇于尝试、全面发展、及时反思。


创办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

2007年,市政府委派市教育局去北京、上海等地了解国际学校的情况。发现深圳与这些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上海有几十所国际学校,北京有20多所,深圳只有6所,且没有1所是公办的。

深圳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先进城市,国际化城市必然需要国际教育,这样在深圳的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子女就可以不用跑到香港去接受国际学校教育了。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同一天,深圳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决定创办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

2009年初,我刚退休,就受命继续承担国际部的创办工作。之所以退休后仍接下这份工作,是因为我做了一辈子教育,来深圳就创建了一所学校,有生之年,我还是希望能够将一切贡献给这所学校。

过去,很多单位找我,我都没有离开,我是看着这所学校成长起来的,对它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充满感情,所以我愿意继续为深圳外国语学校、为深圳教育的国际化做一些新的探索。

但这于我而言这相当于二次创业,国际部采用的是全新的办学模式,从建筑、设备到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管理和教育体系都与既有的公办学校办学模式完全不同。

深圳市政府很重视国际部办学,2011年制定了《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办学方案》。国际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深圳外国语学校委派英语语言能力强、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邬晓莉出任,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幼儿和小学部的外籍校长、中学部外籍校长,招聘外籍教师,反复考量他们的学历、管理经验和从教经历,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受教育条件。

我们采用了目前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在使用、近百万学生在学习的IB课程(国际文凭课程)。这样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以下10种特质:积极探究、知识渊博、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胸襟开阔、懂得关爱、勇于尝试、全面发展、及时反思。

现在,国际部有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自13个国家的老师。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将学校办成国内外一流的国际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开放、进取、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作为一所国际学校,我们希望的不单单是为深圳、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提供教育服务,更希望能借此契机,让深圳从国外学校的教育模式中汲取经验,先从我们外国语学校做起,将这样的影响逐渐传播出去,让基础教育国际化惠及更多深圳的孩子。
2000年,龚国祥欢送师生赴摩尔多瓦开展国际交流

2001年,香港循道中学来访深圳外国语学校

“ 
这31年来,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深圳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深圳人享受了优质的教育。现在,深圳基本上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正在解决读好书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