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商会新闻
动  态
我会参加纪念叶剑英元帅逝世36周年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2  阅读次数:120
今天是2022年10月22日,
也是叶剑英元帅逝世36周年纪念日


纪念活动现场


    2022年10月22日上午,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举行叶剑英元帅逝世36周年纪念活动。广东省、广州市相关领导、叶帅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出席了活动。纪念活动由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伟仪主持。


叶帅家属向叶剑英元帅墓像敬献花篮


广东省委、省政府(左),广州市委、市政府(右)向叶剑英元帅墓像敬献花篮


    纪念活动上,叶帅的亲属,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杨喆同志与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伟仪同志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委副秘书长刘俊平同志与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邓毛颖同志代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叶剑英同志墓像敬献了花篮。



我会一行参加纪念活动


    受梁健锋会长委托,秘书长黄慧娟、党支部书记吴胜昌,常务副会长叶日华、王业文,副会长杜尚顺以及秘书处工作人员带着商会全体会员乡亲对叶帅的敬仰之情,与各界人士一起参加了纪念活动,深切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叶剑英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




叶帅,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丨适鸣




36年前的今天,一位共和国元帅,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叶剑英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但是,他留给后人的哀思,却刚刚开始。



1897年,他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


当时的旧中国,被西方列强入侵,早已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等他长到懂事的年纪,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的耻辱,灼伤着他的心!


革命的思想火苗,开始在他的心中逐渐燃烧。


 


1917年,20岁的叶剑英,考入了云南讲武堂。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有名的军事学校之一。


赴讲武堂求学,是叶剑英实现报国愿望的实际行动。


正是在这期间,他才改名为叶剑英的。


为的,就是在乱世当中做“民之利剑,为国家民族而战”!


 


1924年初,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知名的军事学校创建。


这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叶剑英受到邀请,参加黄埔军校创建,并担任教授部副主任。


因此,他成为二十位建校元老之一!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


当时,叶剑英在蒋介石手下,担任嫡系部队师长。


但是,为了中国革命,为了内心的信仰,他选择彻底与蒋介石决裂!


叶剑英元帅回忆这个选择时,曾经说道:


“有人问我离开老蒋图个什么,我反蒋不图什么只图个革命!他自己撞到革命的枪口上,当反革命是他自己找打的!”


 


1927年7月,国民党对共产党实施严重的白色恐怖。


就在这最为危险的时刻,叶剑英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叶剑英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1927年12月11日凌晨,起义爆发。


叶剑英任副总指挥,与张太雷、叶挺等同志一起,率领起义武装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因此,叶剑英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1930年,叶剑英到达中央苏区,担任总参谋长。


他参与指挥了数次反围剿战争。


他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任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的红军干部。



长征途中,叶剑英勇敢地同张国焘作斗争,揭露、阻止他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


叶剑英为党中央和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


毛主席后来多次称赞叶剑英,在这一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



1940年3月初,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参谋长大会,对共产党和八路军不断辱骂。


关键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有力地辩驳了国民党、蒋介石的谣言。


听完叶剑英的发言,蒋介石的脸色大变。


叶剑英利用这个机会,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抹黑共产党的阴谋!



对于叶剑英,毛主席给过很高的评价。


毛主席评价过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讲的,就是叶帅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重要的决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叶帅的革命生涯中,他建立了卓越功勋。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是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叶剑英的功绩,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挺身而出,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1976年10月,在党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叶剑英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他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这个果断、重大举动,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



1986年10月,叶剑英元帅逝世后,党中央在给他的悼词中写道:


“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对叶剑英元帅杰出贡献的肯定!



今天,叶帅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他为之奋斗的祖国36年了。


在此,向叶帅送上我们的致敬和哀思。


叶帅,永远值得我们国人怀念!


                                                  

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因病在北京逝世, 至此这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终于停下他那从未停歇的脚步,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是叶剑英元帅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一户小商人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厚道、勤恳的劳动者。叶剑英七岁入私塾,以后又进了三堡学堂。少年时期的叶剑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立志报效国家。


少年时的叶剑英
     1924年初,收到廖仲恺先生的邀请,叶剑英同志参加创建了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也是在这个时候,叶剑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右派势力极其猖獗。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面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抉择,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同年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叶剑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剑英(后三)毅然通电反蒋,随机前往武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部队进入广西山区,他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负伤,带伤坚持行军、作战。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期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中,叶剑英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7年叶剑英在陕北


1955年叶剑英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叶剑英成为了十大开国元勋之一!


叶剑英元帅


毛泽东同志给予叶剑英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同志也引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他。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我们应该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对共产事业的贡献!


叶帅灵骨安放 叶选平手捧其先父灵骨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主义革命,征讨桂系军阀,抗击陈炯明叛军,护卫孙中山脱险,参与创建黄埔军校,驰骋在东征和北伐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
 
在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大批革命党人被屠杀的危难时刻,叶剑英发出讨蒋通电,又在1927年7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叶剑英坚定而机敏地策应南昌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以后又同张太雷等人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
 
在长征路上,身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坚决维护全党和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保证红军胜利北上立了大功。毛泽东后来屡次称赞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救了党、救了红军”。
 
叶剑英一生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恃。正如叶剑英1970年在汨罗江所写的《怀屈原》所言,“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他用“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这也成为他为政时的鲜明特征。在《廉洁奉公、身体力行》这个板块中,展示了叶帅一些鲜为人知的廉政故事,还有军事家王震、他的警卫员路宝银和其家人等对叶剑英的“点滴回忆”。
 
   “革命政府不能和封建社会一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准‘白看’,不准‘半票看戏’,也不准‘坐车不买票’,占公家便宜。”“只吃‘三菜一汤’,不搞迎来送往”“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做工作就要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的中国而欢欣,为人民的儿子而微笑”“衣服能穿就行了”……这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一幕幕场景,无一不体现着叶帅一生以身作则、清廉为官、勤政爱民、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范。他坚守原则,不为亲友走后门;他抵住诱惑,不为利益为人民;他以身作则,打井开荒亲自上;他勤俭简朴,衣物用品不“特殊”。虽然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叶帅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自己的严格,却充分体现出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内容转自客家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