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梅县
古今名人
【客家人物】 “中国物理化学界一代宗师”黄子卿
来源:  发布时间:2017/5/10  阅读次数:198

  黄子卿,1900年1月2日出生于梅县程江长滩乡槐子岗村 (现梅县程江镇槐岗村)。1904年在本村芸香书屋接受启蒙教育。1915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191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第7期。1922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转入康奈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7月23日病逝于北京。


  毕生从事物理和化学的教学研究,在溶液理论和热力学方面尤为突出。1938年发表的论文《水的三相点温度》,被国际上公认为出色的成果, 其测定数值0.00980℃被定为国际温度标准之一。他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育人才,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我国物理化学的一代宗师。

科学界一颗大星

  当你选择做一名科学家,那么必然就要选择枯燥而艰苦的生活。
  1982年7月末,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不幸于7月23日病逝,终年82岁……”与这则简短的消息相比,熟悉黄子卿教授的人都知道,这位辞世的老人,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厚重的学术成果,还有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媒大学微波工程博士生导师黄志洵,是黄子卿最小的儿子。当记者问他父亲留给其最深刻的记忆时,黄志洵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80年,北大为黄子卿教授80寿辰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散会后回家,黄志洵陪父亲喝茶聊天,并问起他为什么坚持回国的往事,“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而未留,当然自己也有损失,以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留下来做研究也许会做出更杰出的成果,但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国家是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她出力的。”父亲的话让黄志洵记忆犹新。

  时光倒流到1934年,年富力强的黄子卿再度赴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与他第一次赴美留学相比,当年那个勤奋的学生已经是物理化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那时的黄子卿常常带着午餐,从早上一进入实验室后,就整天不出来。他精心设计了实验装置,并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测量,终于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实验,即精测出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981±0.00005℃。这是热力学上的重要数据,也是温度计量学方面的基础工作。后来,美国标准局曾组织人员重复实验,结果与黄子卿的测量结果一致。1935年黄子卿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1938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汇刊》发表了黄子卿、贝蒂、本笛克特等三人合写的论文,题为《绝对温标的实验研究(V):水的冰点和三相点的重现性;水三相点的测定》。1948年,美国编辑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了黄子卿的名字。1954年,国际温标会议在巴黎召开,再次确认上述数据,并以此为准,定绝对零度为-273.15℃。


根在中国
教育界是“尽责之处”

  人世间有一种博大而强烈的感情,它就是对祖国、对本民族的爱。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芝加哥大学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都想留下风华正茂的黄子卿,他们说:“你的国家正像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你回去干什么?”黄子卿则非常干脆地回答道:“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就这样,黄子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一些教授自北平抵天津,设法南下。一艘在近海行驶的2000吨小轮船颠簸前进,船尾一间小房舱中,有物理教授吴大猷、文学家朱自清,还有黄子卿等人。开始是在长沙临时大学,以后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黄子卿每周授课及实验多达36小时,而生活却十分拮据。由于无钱付马车费(那时没有公共汽车),黄子卿每次回家要步行一个多小时,但他却无怨无悔。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当今吏治腐败,我绝不去做官,也不打算弃学经商。教育界虽清苦,却是儿尽责之处也。” 西南联大化学系三年级的重点课程是“物理化学”,由黄子卿讲授。据学生后来回忆,黄子卿教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时,他带两位助教监考20多名学生;考题也难,如能考到80分以上,就是班上的尖子了。黄子卿就是这样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着、工作着。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李云青曾为他撰写对联:天大事总如斯,尽他芸案萤窗,只赢得数卷残书,几茎华发;昆明居大不易,值此米珠薪桂,但愿能半年克敌,一路还乡。
  1948年,黄子卿第三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师从该校化学系主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泡令。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黄子卿每天焦急地翻阅报纸,收听广播,他每时每刻都在惦念着祖国。泡令教授问他:“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但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与十几年前相似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确实,中国是永远的,她的儿子是不会悲观失望的。 1949年夏,黄子卿返回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黄子卿到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任主任,并被评聘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被举为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家也从清华园迁至未名湖畔的燕南园,从此,小楼上总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直到他去世为止。
黄子卿中国化学会 

劝诫青年
不要总想一举成名

  在黄子卿看来,化学和物理学一样,都是实验科学。理论只不过是通过大量实验所进行的抽象归纳的结果。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拿马车来做例子,马就好比实验,车就好比理论;马要在前,车要在后。如果把马放在后边,车就动不了啦。”黄子卿认为,正确的、好的实验有永久性,而错误的理论一钱不值。当然,只是实验数据还不是科学;只有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成为或多或少普遍化的理论时,这样的内容才能称为科学。当回首看黄子卿对科学的看法时,记者突然有种感觉,他说的不仅仅是对物理化学专业的解读,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对人生的解读。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让黄子卿一举成名,但他却指出,自1933年以来,水的结构理论已有8个模型,还很难说哪一个模型代表客观真实。
  几十年来,研究水(H2O)结构的论文多达数百篇,其实还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呢?“模型并不等于现象背后的真正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复杂的,而模型是简化的,只能反映一部分(甚至很小部分)的客观现实。如果别的不同模型也能解释同样的实验现象,它就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而在另一篇文章《重视实验,重视化学》中,黄子卿则诚恳地告诫后辈,“有的青年人把搞理论看得很容易,好像随便就能发明一条定理。其实不然,搞理论是很严肃的工作,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总结出来。……我收到不少青年人的来信,但所说的‘理论’绝大多数是不通的。因此,我劝青年们要克服虚浮急躁,不要总想一举成名。”


本文源自客家子弟,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